对于中国市场,现代不会放弃。但现实也在要求它给出更为有力且具象的新活法。
“中国市场的激荡几乎让所有立足此地的汽车厂商慌了神”,这是2023年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哪怕你很难相信,为什么才短短几年,中国消费者就不再对传统品牌投以艳羡的目光,不再对汽车行业固有的发展逻辑表示赞同了,可现实就是现实。
在产业冲击下生存,尤其是合资品牌,其前行之路不仅愈渐迷离,更是要时刻面临新人的反复挑衅。不管大众、丰田、本田等做了什么,因行业转型造成的连带影响,或是中国车企愈发向上发展的副作用,来自终端市场的反馈总是那么不尽人意。
如何留在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愈发成了触动它们灵魂的问题。而和大众、丰田以及本田相比,并不处在第一梯队的现代汽车,在这一特殊阶段要给出抉择,无疑是更显纠结,却又无法由着自己的性子无视行业转型的压力。
2023年,作为合资公司的北京现代终于在销量上止住了下滑趋势,全年25.7万辆的总销量,同比增长了2.8%。全系产品中,伊兰特算是守住了现代在主流市场上的颜面。只不过,当传统车市不断被挤压的趋势慢慢清晰,对于现代来说,新一轮的市场鏖战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车企太过强硬的攻势下,今年必然又是挣扎之年。大众、丰田很可能都会再度陷入困境,更是再给现代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技术到产品,从渠道到营销,每一环节都亟需阻敌的铁腕。
身在其中,除了全力迎合这个时代,现代还有别的选择吗?如果没有,2024年所踏出的每一步理应思索再三,并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发展关键。
市场跌宕,挣扎着向前
这两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的确受到了多方挑战。面对主流中国车企的崛起,现代很久没有尝到销量高速增长的滋味,是真的,当行业全面向电动化转型时,韩系车企不太能适应市场变迁的节奏,也是真的。
但随着时间进入2023年,经历过数年市场敲打,我认为,韩系车应该习惯了不断受到挑衅的日子。当市场环境大不如前,与其惺惺作态,故作镇静,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出路,是现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
早在2022年,北京现代曾发布了事关未来发展的“2025向新计划”,声称要在,2025年达成年销50万辆以上的销售新目标,产品上实现全面混动化,并引入全新纯电品牌和新车型;新产品全系搭载OTA技术、实现全系产品智能化。
只是,中国新能源车市的复杂性还是超出了包括现代在内所有人的预料。在领先技术上,现代汽车确实在氢能、智能机器人、空中出行、无人驾驶等方面均有布局,而2023年,现代在中国也敲定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举措。
但另一边,当现代选择亲手断腕,将旗下位于中国的多余资产进行变卖,我们可以预见,站在北京现代的立场去审视接下来的路,现在所做的一切还不足以支撑起它的野心。
细细数来,从全新SUV车型沐飒的上市,到发布中期改款伊兰特,好像所有能被看到的新故事仅仅是过往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