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预言,正在逐步落地。目前,因为经济疲软、高通胀和电气化发展带来新冲击等因素,德国供应商巨头采埃孚、博世和大陆集团正在寻求大规模裁员计划。
有劳工代表表示,负债累累的采埃孚,到2030年在德国可能会减少多达12,000个工作岗位,基本上要裁掉德国员工的四分之一,并且正在考虑冻结新的招聘,并将工作转移到工资成本大幅降低的国家。而部分企业内部员工指出,实际裁员人数可能会达到1.8万人,还不包括退休员工和合同到期的人。
此举引发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在发布当天,采埃孚公司有3000人在总部举行抗议活动,反对裁员。或许是担心悲观情绪蔓延,甚至极端情况的发生,采埃孚公司人力部门表示,将继续在德国加大投资力度。
显然在大环境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这些“维稳”的话语显得更加无力。毕竟当下的境遇,并非只是采埃孚公司一家的问题。
同样是欧洲零部件头部企业,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博世的裁员计划已经属于“二进宫”了。最近,博世计划在2026年之前裁员1,200人,其中950人将在德国。该公司指出,裁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能源因素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公司必须开源节流。
实际上去年12月12日,博世也宣布了将于2025年底之前在驱动业务削减包括研发、销售和管理在内的1500个工作岗位。由于博世目前的劳资协议禁止2027年之前施行任何裁员举措,此轮裁员计划将主要通过提前退休、冻结招新、缩减现有员工工作时间等软性措施实现。
除此之外,大陆集团也计划在全球裁员5,500人,相当于汽车业务近10万员工总数的5.5%。作为2025年起每年节省4亿欧元开支计划的一部分,其中德国裁员1,000多人,汽车部门的业务领域数量从6个减少到5个。
法雷奥也放出要裁1150人,该公司正在合并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部门。法雷奥方面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拥有一个更敏捷、连贯和完整的组织增强竞争力。”
而机电一体化供应商博泽表示,其目标是将人员成本削减10%。
颇为奇怪的是,这些零部件大厂,从账面数据来看,并没有表现得糟糕。采埃孚的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额233亿欧元(约人民币1811亿元),比去年同期销售额212亿欧元(约人民币1648亿元)增长约10%,整体财务预期良好。
法雷奥官网文章显示,公司2023年上半年销售额达112亿欧元(约人民币870亿元),同比增长19%,营业利润率达3.2%,高于2022年同期,预计下半年财务业绩预计将会提升。
博世的情况可能会更好,2022财年实现销售额882亿欧元,较上年的787亿欧元增长12%,息税前利润(EBIT)达到38亿欧元,高于上年的32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由4.0%上升至4.3%。作为集团最大的业务,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实现销售额大幅增长,达到526亿欧元,增幅为16.0%;息税前利润率从0.7%上升至3.4%,优于预期。
虽然2023年的数据尚未出炉,但根据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博世在中国的营业额比2022年同期又增长了5%。
当然在美好的数字之下,零部件巨头们的所有举动的背后,都传递出面对未来汽车产业革命和挑战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