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来临之际,降准靴子轰然落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黄剑辉认为,这是落实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应对经济下行,努力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稳定市场预期的有力举措,“可推动商业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降准后还可能降息?
近期降准预期持续升温。继4月6日国常会提出“要适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后,4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进一步明确部署,直接“点名”降准。
之前也有多位研究者预计降准或最早在4月15日落地。
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15日降准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可用释放的一部分资金置换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另一方面,在本月实施降准,也处于美联储再次加息和缩表之前的窗口期。”
温彬表示,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不仅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从而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而且有助于银行等机构拥有充足资金配置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配合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降准后也可能再降息,需要密切关注4月政治局会议的表态。
李湛表示,“总体看,此次降准旨在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减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提振实体经济增长,同时利好股市、债市。降准后也可能再降息,宽松政策仍将加码加力,需要密切关注4月政治局会议的表态,宽信用预期存在,稳增长效果也将逐渐显现。”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降准有三方面作用:一是直接增加银行放贷能力,助力宽信用;二是通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LPR下调,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也会随之下行;三是政策信号意义,即除了推出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再贷款等定向支持政策外,总量型货币政策也在加码。
“部署降准并不意味着政策性降息的可能性被排除。考虑到当前房地产下行以及疫情多点散发态势,降息能够稳定楼市预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王青表示,预计15日或本月政治局会议后,降息可能落地。
“如果降准在本周落地,本月降息的概率会相应降低,”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银行会持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本月也可能通过压降点差的方式降低LPR报价。”
意味着A股政策底确立?
作为资金敏感度非常高的股票市场,似乎已经提前感受到降准的热度,股票市场短期企稳的迹象也开始明显升温。
财经博主、职业投资者郭施亮认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今年以来基建与房地产板块明显受到了市场资金的追捧,或多或少与稳增长预期有关。对部分先知先觉的资金来说,可能也意识到货币政策会有所松动,并对相关行业构成直接的影响。
他表示,降准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为市场释放出一定规模的流动性,并间接起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效果。
相对于2021年,2022年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考验更为严峻。今年以来,多个主要市场指数已经出现了大幅调整的走势,甚至是部分银行理财的净值型产品,也开始出现了浮亏的迹象,市场投资难度明显提升。
降准是否意味着A股政策底确立?郭施亮表示,从政策层面分析,似乎为股票市场的政策底部确立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但从历年来A股市场的走势分析,政策底部只是股市探底过程中的一个相对底部,在熊市环境下可能还会存在估值底部和市场底部。”
他也表示,从目前市场点位与估值水平分析,A股市场已经具备一定投资价值,只是部分不利因素还没消除,场外资金进场的意愿仍然比较谨慎。(新浪财经 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