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工程师最高荣誉之一,今年(2024 年)共新增 114 名新院士和 21 名国际院士。
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
入选理由是:其高性能图形处理单元 (GPU),推动人工智能革命。
这也是继钢铁侠马斯克、微软纳德拉之后,又一位圈风云人物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需要注意的是,三人都没有博士学位(doge)。
另外,一同入选的还有谷歌搜索副总裁 Nayak Pandurang、哥伦比亚大学执行副校长周以真、IEEE 首任华人主席刘国瑞、清华电子工程系黄翊东教授等。
老黄为啥能当选?
这次黄仁勋得以入选的理由是:
英伟达高性能 GPU 正在推动人工智能革命。
黄仁勋作为英伟达的灵魂人物,曾在采访中毫不客气地表示:
我们就是 AI 的世界引擎。
而英伟达跨入 AI 领域、站上这一顶峰,黄仁勋是关键。
1993 年,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柯蒂斯・普利姆创办英伟达。早期,英伟达的业务专注于图形芯片,主要服务于电子游戏市场。1999 年,英伟达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没过多久,它就推出了广为人知的 GeForce 系列。
在《雷神之锤》等视频游戏的推动下,GeForce 系列很快成为备受游戏玩家追捧的显卡。
英伟达“命运的齿轮”,也在这时开始转动。
要知道,英伟达能够成为 AI 计算的硬件霸主,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软件 CUDA。这一架构能让开发人员充分利用 GPU 的并行计算能力。
英伟达能够找到这一支点,核心还在于老黄的慧眼识珠。
2000 年,斯坦福计算图形学研究生 Ian Buck 将 32 张 GeForce 显卡并行,通过 8 台投影仪,他打造出了一台 8K 分辨率的游戏机。
Ian Buck 想知道 GeForce 显卡除了能让他在游戏里发射手榴弹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用途。所以他黑进了显卡的着色器,查看其中的并行计算电路,将 GeForce 显卡改造成了一台超级计算机。
随后,黄仁勋火速将 Ian Buck 挖入了英伟达。
从 2004 年开始,Ian Buck 一直负责 CUDA 的开发 ——CUDA 是英伟达得以称霸 AI 计算的关键,它提供的一系列库和工具,能让开发人员更轻松利用 GPU 的并行计算。
老黄提出,希望 CUDA 能在每一张 GeForce 卡上工作,让超级计算大众化。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硬件团队也开始向着超级计算方向推进,他们开发出包含十亿个电子晶体管的显卡,能以更快速度完成计算。
2006 年,英伟达正式推出 CUDA。这在当时备受商业市场质疑,因为“它花费了数十亿美元、瞄准的却是计算科学领域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这也一度导致了英伟达股价大缩水。
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角落”带动英伟达撬动万亿市场。
2009 年,人工智能之父 Hinton 的研究小组开始使用英伟达 CUDA 平台训练神经络。因为训练结果超出预料,Hinton 之后一直鼓励学生使用 C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