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考验中,才能百炼成钢。
2023年,汽车行业持续性的价格战掀起了变革的序幕。终端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不断传导到供应链,供应链企业也在2023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降本增效、价值链重塑、技术突围成为企业关注的热词。
汽车供应链是支撑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极度激烈的竞争大潮,不管愿意与否,供应链企业都不得不加入“降本增效”内卷当中。
2024年,汽车供应链会好吗?答案正在逐步明晰,2024年供应链企业还将继续承压,进入下一轮淘汰赛的供应链企业,还将迎接更为残酷的生死战。市场份额依然重要,但资金储备和企业运营能力是企业生死的关键。当然,唯有在考验中,才能百炼成钢。
拍摄
价格战之下,供应链倍感压力
在极度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2023年产销首次突破3000万辆。2023年乘用车行业持续复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逐步提升。这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二是2023年乘用车终端优惠幅度扩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此外,汽车出口491.0万辆,同比增长57.9%。
2023年,汽车行业价格战的战火从年初烧到了年尾。2023年年初,特斯拉宣布国产特斯拉全系降价,掀开了价格战的序幕。3月份之后,由燃油车品牌领衔的40多个品牌开始卷起更大规模的价格战。
拍摄
进入暑期,多家新能源车企再次重启价格战。车企限时优惠、降价发新车、上市即降价等,价格战战术越发多样化。再加上金九银十的助推,地方政府各项政策刺激车市,合力拉升了汽车产销量。
2023年底,众多车企又在年底冲量的压力之下,面对目标完成率的KPI考核,全方位的价格战再一次启动,一直延续到2023年的最后一天。价格战也变成了一场持久战。
价格战之下,延伸到供应链板块,则是巨大的降本压力。在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整车厂裁员、降薪乃至倒闭的新闻已屡见不鲜。供应链企业裁员、转型、关停也时有发生。
在激烈的价格战之下,“销量数据很热,市场感受很冷”成为车市独有的现象,车市的热闹与市场的寒意从整车厂向供应链企业逐步传导。
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数据展示了2023年汽车市场内卷竞争之下的盈利挑战与优胜劣汰:1、主机厂新车毛利明显下滑,相较于2022年同期表现下滑3.5%。2、2023年经销商亏损率达到37.4%,近四成经销商门店面临亏损。3、新增9家新势力企业2023年销量下滑至2000台以下。4、165个新车型投入市场,车型数量持续增多,较上年增加近5%。5、有300多个车型年销量低于1万台。
具体的案例也折射出供应链企业的压力。2023年6月,一份《保护中小汽车零配件实体企业刻不容缓-致长安汽车采购部的申诉函》在网络上流传。申诉函显示,因价格战导致部分车型滞销,长安汽车采取“强行对供应商的货款直接扣款10%”。
从行业惯例来看,车企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进行年降,幅度一般在3%-5%左右,这几乎是行业常态。面临行业内不断加剧的竞争,价格战带来净利润的进一步缩减,主机厂因经营压力采用多种方式扣减供应商货款的事件不在少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剧。
“降价自然会传导到零部件供应商,这对博世而言压力也很大。”强如博世,也感受到了压力。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一位高管表示,中国汽车市场2023年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卷到海外。“各大主机厂纷纷要求降价的需求我们都收到了,这是客户朴素的诉求,是值得尊重的诉求。”
同时,这位高管也表示,“我们也希望降价控制在相对比较良性的范围内,企业都需要不断投入今后的研发费用,需要保持正常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利润,避免只是通过价格战来拉低各位的生存空间。”
降本之下,要市场还是要利润?
降本压力之下,市场份额与利润,成为夹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两难。
传统汽车零部件由五大系统构成: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汽车电子、车身及饰件和其他通用件。汽车产业链稳固的金字塔结构。供应链体系层级稳固,各级企业各司其职。
智能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冲击史无前例。随着智能化加速,汽车产业链的利润池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汽车时代利润高点在于动力总成板块,那么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三电系统和智能化软件成为新的利润池。
面对主机厂的降本压力,供应链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利润,以便于后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保障自身继续留在牌桌之上。另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市场份额,需要进行更大幅度的降本,这又要以牺牲利润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