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过去一年的自动驾驶行业,“理性”是穿插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资本市场明显变冷静,还是OEM不再执着于堆砌传感器与算力资源,都凸显出了业界对于“理性”的一致追求。也是在这种趋势下,消费者迎来了“ADAS标配”的新时代。
根据研究院数据,截至2023年,国内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0%,到2025年有望突破65%。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自动驾驶能力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NOA水平和开放城市数量的比拼愈发白热化。
来到2024年,谁会稳操胜券,谁又将后来居上,以及市场格局将如何改写,都是自动驾驶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小鹏汽车
“众生相”的破题法
其实从2023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中多少能够窥得一些趋势和方向。比如,越来越的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加入渐进式技术路线,而以Waymo、Cruise等为代表的跨越式阵营则面临不小挑战。
去年10月的一场交通事故,使Cruise一度陷入发展困境,其不仅暂停了在美国的无人驾驶业务,同时也面临着监管机构的审查。另一边,正打算向洛杉矶发展的Waymo也并不轻松。
对Waymo来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在于过度拟合旧金山的道路,以致于在拓展业务时,需要采集更多道路信息,加以训练优化系统模型。
Nullmax创始人兼CEO徐雷就曾表示,要真正实现有意义的L4级功能,挑战仍然相当大。首先,要做到在L4的运行范围里解决各种难题,比如理解交警手势;其次,要能快速地扩大运营规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还要基于一个大前提——跨越式技术路线需要找到更有意义的无人化场景,不仅仅局限于相对封闭的港口、码头。
事实上,这也是国内一众自动驾驶公司选择渐进式路线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渐进式技术路线可以切入到乘用车前装市场,从而为自身积累更多的量产经验和资源。
日前,国内首批L3级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正式发放,阿维塔、深蓝、极狐、智己、赛力斯等多家车企将陆续启动L3级道路测试,但考虑到相关法规仍待完善,且自动驾驶等级和技术功能的实现往往不能直接画等号,因而采取渐进式路线或许有望成为更多自动驾驶公司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渐进式不等于摆烂放懒。眼下,城市NOA的落地目标进入集中兑现期,对各大车厂的要求也不能同日而语。
去年11月底,小鹏全新版本OTA —— Xmart OS 4.4.0全量开放,除了首批的25座城市,第二批27座城市也已经公布,即将开放。在2024年年初,阿维塔11鸿蒙版智享升级款也正式上市,可以提供不依赖高精地图的NCA功能。
随着“重感知、轻地图”阵营的规模越来越大,自动驾驶感知模块的技术路径已趋向收敛。研究院也认为,未来主机厂自研会更加注重软件技术、算法技术的自主自研。同时以视觉感知为主的解决方案预计会获得更多车企认可,部分没有深度合作项目、在感知算法领域没有深度布局的自动驾驶玩家可能会掉队甚至出局。
不仅如此,数据依然是自动驾驶公司和OEM的护城河。当前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在数据闭环搭建的成熟度、迭代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现阶段数据闭环能力将直接决定自动驾驶水平。还是那句话,数据量很重要,规模且有质量的数据集群更重要。
Forbes
毋庸置疑,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必将不断提速。不过也要看到,整个市场已明显从最开始的火热转向冷静期。
前段时间,“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公告将自愿从纳斯达克退市。这一给自动驾驶行业覆上阴霾,也为更多自动驾驶公司换道港股和科创板埋下伏笔。
从2023年开始,透露或者曝出有上市计划的自动驾驶公司超过10家,包括文远知行、知行科技、如祺出行、赛目科技、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地平线、图达通、纵目科技、司南导航、海创光电、佑驾创新等。其中,司南导航、知行科技已于去年成功上市。
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140余起投资事件,累计融资规模超过930亿元;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投资事件约为128起,融资规模仅为2021年的四分之一;到2023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累计投资事件不足百例,且鲜有10亿元规模的融资披露。
“理性”或者“降温”都可以用来形容如今的自动驾驶投资市场。资本变得更加谨慎,就要求相关公司加快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应用,拓展融资渠道。不难预见,接下来自动驾驶IPO队伍将持续扩幅。
但说到底,上市不是终点,单一客源依赖、以价换量陷阱、主机厂自研动作频频......随着更多的挑战接踵而来,自动驾驶公司唯有守住立身之本,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性价比”还能继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