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新能源汽车仍在为寻找一个固定充电桩而焦虑时,或许,就像手机充电宝开拓的商业路径,大型的车用“移动充电宝”已经逐渐变为可能。目前,已经有不少车企、动力电池公司,乃至Tier 1,都在探索这一路径的可行化。
更进一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机器人产业尤其是拥有具身智能的机器人,正迎来千亿蓝海市场。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预测,受到AI大模型不断升级的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将预计未来两年内将实现量产,该细分市场预计在2030年将超过3500亿元。
智驾Tier 1“跨界”移动充电机器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一路高速发展,然而续航焦虑、充电焦虑依旧是行业痛点之一。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目前纯电动乘用车与公共充电桩的增量比例为3:1。不过,受限于充电技术、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难、找桩难、服务区高峰期排队、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率低、充电车位被占用、固定充电桩利用率不足、故障率高等问题层出不穷。
日前,纵目科技、蚕丛机器人创始人、CEO唐锐也直言,“新能源车的充电业务其实很糟糕,投资很大,但是资产效率非常低。每根充电桩的行业平均利用率不到6%。”
如何解决充电焦虑,除了车企、电池相关企业之外,就连自动驾驶公司也开始下场思考。
纵目科技宣布旗下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正式推出新产品——FlashBot闪电宝。据介绍,该产品不仅是一款能源机器人,也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宝”。其搭载L4级智能驾驶能力和104KWh的电容量,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
蚕丛机器人闪电宝FlashBot;纵目科技
而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L4自动驾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为何要将业务拓展至移动充电机器人领域?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当前,尽管关于L3级自动驾驶的相关推动政策已经出台,但仍处于准入和试行阶段,涉及地下停车场地图测绘不全、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和责任划分等问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乘用车高阶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展的不顺利,导致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都在寻找造血的“第二业务”。
汽车充电宝和移动储能终端的商业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可行的“跨界”赛道。
一直以来,纵目科技聚焦在低速场景下自主代客泊车AVP(Autonomous Valet Parking)技术的先行,然而唐锐表示,在大规模的自主代客泊车真正意义上实现之前,闪电宝FlashBot将是能够将自主代客泊车在封闭园区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产品。
据其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迅猛增长,过去集中式的能源网络将快速转向分布式的能源网络。但是通过固定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匹配随机发生的分布式能源需求和供给,注定是一个低效率的资源匹配过程和低效的资产投入。
“如果把自动驾驶的可移动性和储能电池相结合,就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匹配分布式能源的需求和供给,从而提供更便捷的能源交换,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唐锐谈到。
业内人士表示,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公路、不允许安装充电桩或者规模较大的地下停车场、集中装配期间的港口、居家或旅游景区场所等特殊场景,这些都是移动充电机器人能发挥的巨大潜在空间。
据了解,闪电宝利用削峰填谷电价套利的储能业务做基础,用汽车充电业务做增值的盈利模式,投资回报率慢慢变得清晰。
按照去年11月底开启的试营业数据,目前每辆闪电宝日均能实现200元的净收益。两台闪电宝在12月每日于园区微电网中购入272度电,其中185度向园区微电网返售,其中电价峰值出售约80度,剩余90度为向园区车辆提供充电服务。以此为基础所得的回报周期约为3-5年。